淮海战役第一个被消灭的,就是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据追随黄百韬多年的陈士章回忆:“黄百韬没有自己的系统,只能七拼八凑地勉强拉起杂牌部队四个军,即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第六十四军点点策略网,军长刘镇湘;第一百军,军长周志道。”
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兵团又多了一个王泽浚的第四十四军,拥有五个军十二个师的黄百韬变得十分嚣张——他不是真正的黄埔系,一直被戏称“赏穿黄马褂”,也就是没在黄埔军校上过课,却因为老蒋夸他的那一句“黄埔精神不死”,而似乎拥有了黄埔身份。
陈士章虽然追随黄百韬多年,却并不认为黄百韬是个好人,甚至也不算有底线的军人:“黄百韬对上顺从,对下则是刚愎自恃,每战必督饬部属效死,至其赋性更为残酷,常达无人性地步,不仅随时随地杀害战俘,还振振有词地说:‘对俘虏能利用就补充缺额,不能补就杀,以免累手累脚。’”
黄百韬因战败自杀而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吹捧,却对他在被围后丧心病狂的举动只字不提:“他集中各军火炮对准刚失陷的阵地,不论敌我一律加以毁灭性轰击,并声言:‘这样可以为作战不力、失守阵地者戒。’至于原在碾庄的老百姓,黄百韬更是不管不顾,宁可看着他们饿死,也不放其出去,说是怕走漏了消息。”
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黄百韬已经犯了重罪,即使逃出碾庄圩,也会被其他将领举报,轻则丢官罢职,重则锒铛入狱——最想弄死他的,就是蒋军中有名的“厚道人”、“明白人”王耀武。
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举枪自戕的时候,王耀武已经在9月28日被俘了,要不然第一个“弹劾”黄百韬的,肯定就是王耀武。
王耀武与黄百韬都是中将,兵团跟绥靖区的级别似乎也一样(淮海战役中的刘汝明第八兵团原为第四绥靖区,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原为第九绥靖区,李延年原有五个军,后来第四十四军划给了黄百韬),但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权力要比黄百韬大得多(王还兼任山东省主席、山东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山东省军管区司令、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是妥妥的“封疆大吏”,要是放在汉朝,基本就相当于镇东将军领半个兖州牧、豫州牧,而黄百韬就是个没有地盘的杂号将军。
这里我们顺便要解释一下:在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纵横》1994年第5期《大兵如市 战血空流——黄百韬及第七兵团的败亡》署名“陈斐”的文章,其实就是陈士章写的,我们将该文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署名陈士章的《黄百韬的起家与败亡》一对照,就会发现两文应该是出自一人手笔,只不过是《选辑》的内容更详实而已,难怪人们找不到“陈斐”的履历。
不知道陈士章是不是《特赦1959》中“陈瑞章”的历史原型,但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却对此人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陈士章同隶属于第七兵团的四十四军军长王泽浚告诉我,陈是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结果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逃了第一次逃不了第二次,不过多享几个月的福点点策略网,又和我们见面了。陈士章自己也不否认他跑了又被抓的事,但他则认为是“在劫难逃”,实乃天数也,非人力可挽回。”
黄百韬手下五个军长,三个被活捉(陈士章、王泽浚、刘震湘),还有一死一逃,黄百韬战败自戕,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逃出去也没有好果子吃,他亲口告诉陈士章:“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找够本地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也对得起党国和总统、总长,叫黄埔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地只图私利。(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陈士章回忆文章)”
黄百韬不愿意在邱清泉面前出丑,是因为他们有“宿怨”,而这宿怨就来自老蒋的赏罚不公,把青天白日勋章授予黄百韬而没给邱清泉。
邱清泉和黄百韬的“疙瘩”可以解开,但王耀武对黄百韬的恨意,则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张灵甫之所以战死孟良崮,也跟黄百韬的见死不救有关。
据陈士章回忆,张灵甫一开始对黄百韬是比较尊敬和信任的,所以宁愿归属黄百韬指挥,也不愿意在李天霞手下混: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是黄埔第三期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是黄埔第四期的,这两人都是王耀武的手下,但李天霞跟王耀武同期,不如张灵甫听话,所以王耀武把自己最心爱的七十四军给了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和七十四军是一个单位,不同时期称呼不同),这让李天霞很失落也很不满,张灵甫和李天霞平级,但按汤恩伯的安排,张灵甫在蒙阴作战时要归李天霞指挥,张灵甫自然不愿意,就主动提出归黄百韬指挥。
张灵甫为了躲李天霞而跟随黄百韬,结果两人意见也不一致,张灵甫想以自己为诱饵,最后来个里应外合中心开花,结果黄百韬摆了他一道:“他的原意是,用他来吸引解放军包围后,四周的八十三师、二十五师(整编二十五师就是二十五军,当时师长就是黄百韬)、六十五师等部再反包围,里外夹击,可以打个大歼灭战。但态度骄傲,话不明说。李天霞见张已被围于孟良崮,不但不救,反率八十三师先逃。黄百韬、李振愤其不听命令,所以不加救援,以致被歼灭了。”
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七十四军,是前任军长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心头肉,就这样因为黄百韬的“不救”而全军覆没,后来才以没上战场在后方治疗的伤兵为基础重建起来,但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
张灵甫因为在名义上受黄百韬指挥,而李天霞也属于王耀武的“部将”,所以王耀武只能把恨意撒在黄百韬身上:“张灵甫师在蒋军中素称王牌部队,王耀武是依赖它由师长升到方面军总司令的。故王听到七十四师消灭,多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战死的时候,王耀武还没有被打败,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他会不会哭着跟俞济时汇报?俞济时当时已经是老蒋身边的头等红人,他说的话老蒋肯定格外重视:“蒋介石忧愤交加,急于召开检讨会议,查究责任,欲杀黄百韬而甘心。”
时任“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后来在战犯管理所见到了黄百韬兵团那三个被俘的军长,他在《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中回顾了黄百韬不想跑也不敢跑的复杂心态,也说黄百韬被围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指挥失误:“各军长齐集碾庄后,多数人主张照兵团既定部署,兼程前进,趁解放军主力尚未通过运河铁桥,可安全抵达大许家。黄百韬未重视通过运河的困难,预先未架设桥梁,使部队行动迟误很多。其后续在运河桥要口为北线解放军先头部队阻击,于是被迫麇集于碾庄圩附近应战。”
仅此一条,黄百韬就是跑出去也会被老蒋抓起来——李以劻这个“战地视察官”,就是老蒋派来监视各兵团司令的,他在报告上多写几句,就够判黄百韬死刑了。
黄百韬跟张灵甫不对付,跟邱清泉也不对付,王耀武也对他恨之入骨,您说这些仇怨,就全都是别人的责任吗?
第七兵团兵败将亡,要把板子都打在邱清泉李弥身上,也是不公平的,黄百韬要不是犯了一连串错误,再加上人缘不好,会至于全军覆没吗?
孙子兵法有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黄百韬急眼了连自己的部队都拿大炮轰,到了关键时刻,士兵自然也不愿意为他效死,看了相关将领的回忆文章,读者诸君肯定心中有数:黄百韬得罪了王耀武和邱清泉,他被包围后,是跑不掉也不想跑,还是根本不敢跑?
恒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